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在近日市场调整之前,不少热点题材如次新股、人工智能、石墨烯、锂电池、AR等概念股迎来持续爆炒,连续的涨停引来交易所的关注,要求部分个股停牌核查(俗称“特停”)。今年以来一大波持续大涨的个股被要求停牌自查,以6月份最多。特停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的非理性炒作,但也引发该制度是否完全合理的疑问。

与股市相关系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是比较复杂的。一行三会以及两个交易所,每一个监管主体都有发声的权力。特停的权力来自交易所,尤其是深交所,使用特停权力最为频繁。

特停不是今年才有,年年有,只是最近特别多。今年前5个月合计有20只个股享受特停待遇,而6月之后就有21只受到特停。特停之后的股价表现都如交易所所期待的下跌。财信发展跌去47%;ST山水跌去35%,维宏股份跌去33%,中毅达跌去33%,艾迪西跌去30%,富临精工跌去30%....

特停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熔断机制,一种价格调制工具,能影响大众对价格波动产生一致性预期。对于股价上涨多少为异动、停牌标准、停牌时间等问题,交易所似乎没有统一标准,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公开。交易所最近如此频繁的使用此工具,投资者心有惶恐,所以市场上称有一种风险叫“特停”,特停猛于虎。特停在放大交易所监管权力的同时,也加大了规则运用的随意性。一是特停规则不公开,二是评判标准未必公正,三是几乎所有特停自查都没发现问题却清一色在复牌后持续走弱,这对特停前买入的投资者有失公平。

所以,这么多年了,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特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。

交易所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左右干预市场,不要去判断点位的高低、股票价格是否合理,不必去指示资金该流入这里不该流入那里,不用去定义哪些行为是投机哪些是投资。买了赚,割了赔,投资者本该为自己负责。交易所出发心是好的,但要找对方向,问题不在这届投资者身上,问题在那么一撮上市公司上面,在花样百出的定增圈钱装资产搞输送上面。
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康水跃

康水跃

2篇文章 2年前更新

丹阳投资首席投资官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2篇